头条首发大赛中的特务头目们,除了我们熟知的军统戴笠和中统徐恩曾,还有一位特别人物——别动总队的康泽,很多人可能是在看《特赦1959》这部剧时才第一次听说过他。尽管如此,他在当时与戴笠、徐恩曾并列,是蒋介石麾下的三大特务头子之一。康泽曾差点被任命为复兴社特务处的处长,那个位置是军统的前身。很多人对康泽的身份或许并不十分了解,因为他被俘时已是“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”,这也让他的背景显得更加复杂和神秘。
康泽被俘之后,在战犯管理所,最令他无法忍受的便是被称作“特务”。这种反应并非出于对“特务”这个称号的嫌恶,而是因为他深知,“特务”这个身份几乎是特赦无望的。一个智商、情商都不低的人能爬到康泽那样的高度,绝非简单角色。战争的性质和刑讯室内的待遇截然不同,战场上的对手只要放下武器,便不再是敌人,而特务则是始终无法被宽恕的罪行。因此,康泽从心底不愿认同自己是特务,他希望能和其他在战场上被俘的将领一样,享受宽大处理。毕竟,蒋军在战犯管理所中的将领数量有限,绝大多数的战犯都能在“教育释放”后重新过上相对自由的生活,甚至有些人能被送往军事院校任教,或者获准前往国外探亲访友。
展开剩余74%康泽一心渴望特赦,而他的文强同僚却固执地拒绝认错,始终不打算早点被释放——电视剧《特赦1959》中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正是文强。事实上,文强和康泽的政治水准比其他一些特务首脑如沈醉、徐远举、周养浩等人高得多。康泽在1963年4月9日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特赦,成为第四批特赦的成员之一。特赦后的康泽被安排到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担任专员。沈醉回忆道,像杜聿明、王耀武、董益三、康泽等文史专员,都得到了非常宽敞的住房,并享受厅局级待遇,每月工资大约一二百元,这点钱足以让一家六口吃上大米,甚至吃不完。
康泽对于特赦的渴望可见一斑。听到特赦消息的那一刻,他激动得几乎晕倒。沈醉曾回忆道,最先得到特赦消息的其实是徐远举,当他拿到报纸时,几乎因为过度兴奋而陷入了疯狂,幸好王耀武眼疾手快,抢过报纸大声朗读。此时,一场意外发生了:“突然听到有人喊:‘快来!康泽晕倒了!’”康泽一向严肃拘谨,从未表现过激动的一面,没想到在这极度激动的时刻,他紧紧抱住杜聿明不放,强烈的兴奋令他无法平静,最终因为过度亢奋而晕倒。经过急救后,康泽才逐渐恢复过来。
这场特赦消息的反应,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戏剧性的冲击。而另一位“疯了”的战犯是原蒋军晋陕边区挺进纵队的中将司令宋清轩。听到特赦消息后,他激动地大喊一声,“这下好了,我可以和老婆在一起了!”然后脱掉上衣,疯狂地朝着附近的柿子树林奔跑。此时,管理人员也并未对他进行制止,因为他们深知战犯们内心的激动情绪,反而担心宋清轩因过度奔跑而出意外。幸运的是,宋希濂及时赶到,并紧随其后,一边追赶一边大声提醒:“消息是假的!不要相信!”最终,宋清轩才在文强的帮助下恢复冷静,避免了因过度兴奋而可能带来的危险。
有趣的是,虽然康泽和宋清轩都极为渴望特赦,但他们并不是最先获得特赦的人。第一批特赦的名单中并没有他们,而是包括了王耀武、杜聿明等人。对于这些特务头目来说,特赦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身份的改变,它承载了他们从战争中归来的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。然而,徐远举,却在1973年因健康问题去世,永远无法等到特赦的那一天。值得一提的是,徐远举的历史原型是《红岩》中徐鹏飞的原型,虽然他自己早早改名,但这仍然是历史的一个有趣注脚。
徐远举在得知特赦消息时的反应并不如康泽或宋清轩那般激烈,但他也深知,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,无论多么努力,也无法改变历史的残酷。就像其他那些曾经站在特务世界巅峰的将领一样,康泽、宋清轩、徐远举,他们对于自由的渴望超越了对过去罪行的认知,这或许也正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。毕竟,无论是大特务还是普通的战犯,在绝境中面对特赦的机会时,都能看到一线希望,然而这个机会来的时候,谁又能真正保持冷静呢?
那么,作为读者的你,是否也能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反应呢?你认为从1959年到1975年,哪些战犯实际不该被特赦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!
发布于:天津市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